信息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工作 > 正文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提升国际影响力

发布日期:2020-12-31    作者:     来源:     点击:

陕西省教育厅新闻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012/30/109795.html



西北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构建“党政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院系联动”的对外合作交流工作新机制,深化综合改革,主动对接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着力构建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的规模质量,利用地缘及学科优势,在多个领域提出了“西大方案”,作出了“西大贡献”,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顶层设计 重心下移 深化国际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2017年12月,学校召开全面推进国际化建设工作会议,为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指明了方向。2018年6月,出台《西北大学全面推进国际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国际化工作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2019年10月,学校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成员涵盖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外事工作的统一领导。2020年11月,学校被授予一定的出访来访外事审批权,成为陕西省内继相关部属高校之后,第一所获此授权的省属高校。

2018年11月,成立国际合作部(国际教育学院),在省内高校率先完成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大部制”改革。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重心下移”,在院(系)层面设立无行政级别外事副院长,拟在现有4个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在全校进行推广,目前有14个院系(所)向国际部提交了设立无行政级别外事副院长的申请。

推行院系国际交流合作“一院一策”,探索“1+1+N”院系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推动每一个院系确定至少一所开展全面合作的海外高水平大学,培育一批优质交流合作项目(平台),依托项目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初现成效。

“十三五”以来共出台、完善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建设相关制度及外事规章制度共11项。开通“电脑端+手机端”外事服务系统,线上及常规项目已全部在外事系统上进行发布与管理,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程序 拓展视野 助力人才队伍国际化

“十三五”以来,该校不断提升教师国际合作交流与竞争力,优化审批程序,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办理教师因公出访手续1750人次,比“十二五”期间(1295人次)增长35.1%;赴境外访学一年及以上的专任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74%。

努力提高外国专家队伍规模和质量,鼓励院系聘请长期外专加盟教学和科研工作,外专人数增长至74人,实现规模翻倍。2016年以来获批11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及11项陕西省外国专家引进计划。

积极提升管理干部队伍国际化水平,实施管理干部队伍国外研修计划。2017年首次组织青年教师海外研修班以来,共选派4批69名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进行教学专题研修。2018年首次组织23名管理干部赴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参加“双一流”能力提升项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国际视角和队伍保障。


积极探索、开拓合作,做好国际化协同育人工作

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交流访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攻读学位,为各院系学生提供“订单式”国际化项目服务。2018年4月,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成立“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2018年12月,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署双学位项目合作协议,在地质学系、城环学院开展2+2双本科项目;2019年9月,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面向地质学系、遗产学院等开展全球精英项目(学期学分项目)。“十三五”期间共选派1626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比“十二五”期间(935人)增长73.9%。



西北大学与埃塞克斯大学合作办学项目

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再上新台阶。2017年1月,学校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合作举办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批,填补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空白。2019年10月,学校和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申报材料上报教育部,根据教育部的整改意见,2020年12月将再次将整改材料递交教育部。


发挥优势 提升影响 积极响应“双一流”建设国际化发展要求

对标第五轮学科评估有关要求,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外籍教师,使绝大多数优势特色学科在聘全职外教达到2人以上,满足了一流学科师资国际化的要求。

推动有条件的学科和专业引进或参加国际专业认证或工程认证,提高学科和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探工程、软件工程专业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化学、地球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6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检索排名前1%;地球科学排名最高位列世界107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整体排名实现大幅提升。2020年6月10日,学校首次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751-800位,并列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第43位,在陕高校第3位,学校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取得新突破。


提升质量 加快建设 打造高水平科研国际合作

稳步提高国际科研交流合作质量,加快国际科研合作新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接待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团组356批3798人次;实施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40余项;成立国际联合实验室5个,举办40余场高水平国际会议;举办11次“诺奖论坛”;设立陕西省首个“诺奖工作室”;共获批三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其中,地质学系于2017年获批“早期生命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文化遗产学院于2018年获批“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经管学院于2020年获批“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引智基地”。


提质增效 唱响声音 实施“留学西大”品牌工程

实施“留学西大”工程,提质增效,学校国际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2017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18年获批国家汉办批准HSK考点。2016以来,累计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CSC)留学生214人,招收孔子学院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的留学生167人。截止2020年底,学校共招收国际学生5603人,分布于24个院系,82个专业,比“十二五”期间(3712人)增长50.9%。

国际学生对学校声誉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共发表代表论文49篇,其中SCI论文数量41篇,对学校整体国际化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增加;国内外媒体对国际学生的相关报道近60余次,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学校通过“德行言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爱华并能促进“一带一路”中外交流合作的国际人才和一批传播中国声音的“友好使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50问》(7语种版)新书发布暨捐赠仪式

厚植资源 打造高地 服务“一带一路”合作与中外人文交流

推进中亚考古队和考古学科国际化建设,提升赴中亚执行考古相关任务的出访团组审批效率,“十三五”期间,共完成38批89人次审批,成功率为100%,为中亚考古队顺利执行考古任务提供了极大便利;招收、培养和储备以中亚、南亚和西亚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考古团队,助力考古学科国际化建设。与国际山地组织、喜马拉雅大学联盟、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所、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9份;协助申报“丝绸之路人类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级重点科研合作平台建设。

着力提升“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水平,加强中亚学院建设。中亚学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十三五”期间共培养中亚学生648人。2017年7月,成立该校中亚学院吉尔吉斯中大石油分院。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联合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已完成两批201名吉尔吉斯籍石油化工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



国际玄奘论坛暨东方智慧绘画艺术展

积极打造交流合作新平台和中外人文交流高地。2017年6月发起成立陕西高校“一带一路”智库联盟;2017年9月29日,举办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中日大学校长论坛。2017年11月1日,加入喜马拉雅大学联盟。充分发挥国际汉唐学院品牌效应,申报和举办教育部“一带一路”援外培训项目、孔院总部法国汉语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华人文精神国际论坛、丝绸之路艺术教育国际论坛、中印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展览项目——“国际玄奘论坛暨东方智慧绘画艺术展”等12场高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后疫情时代,面对势纷繁复杂的局势,学校国际化建设工作将进一步坚定信心,不断增强战略定力,优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